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尽管对我们而言似乎并不那么重要,然而震动对于某些动物而言,则是它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认为震动是一种古老的感受模式,时至今日仍然在动物界被广泛应用。从微小的昆虫到巨大的大象,都会用不同的方式以震动为手段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从繁衍后代到捕猎猎物,再到解决领土纷争以及恐吓捕食者。以下便是一部分较为典型的会使用震动作为沟通交流手段的动物:
就和迪斯尼动画片中的小兔子汤普一样,长着长长尾巴的更格卢鼠会通过跺脚来互相传递信息,比如附近发现一条蛇。其实它的英文名字(Kangaroo Rats)就是“袋鼠鼠”,它的样子几乎也的确是袋鼠的缩小版本。
这种跺脚的行为可能是一种成年更格卢鼠对后代的照看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脆弱的幼崽提防附近的捕食者。这种做法也是对蛇的一种警告,提醒对方它已经被发现,有时候捕食者一旦被发现就会转而去寻找其他更易得手的猎物。
雄性的跳蛛为了吸引雌性可谓不遗余力,它们会打扮鲜艳,还会做出一些夸张的展示动作,其中也包括对震动的运用。
雄性蜘蛛会通过多种手段发出震动,包括摩擦身体,用身子敲击地面,以及震动某些特殊器官等等。这些震动信息将让雌性蜘蛛更愿意接受交配,同时这也
将降低它被雌性吃掉的风险。
但也有一些跳蛛会利用其它蜘蛛对震动的敏感性来捕猎它们。这种跳蛛会侵入潜在猎物的蛛网,并模仿一只被困住的小昆虫发出的震动。当蛛网的“主人”前来查看时,这位入侵者便会迅速出击将其捕获。还有一些蜘蛛种类会模仿一些种类蜘蛛的雄性求爱震动模式来吸引雌性并捕食被吸引前来的雌性蜘蛛。
大象发出的频率很低的吼叫声事实上在地面传播的距离要远长于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这就使其非常适合用于长距离的沟通交流。
大象能用它们足部和鼻子上的皮肤感受到这些轻微的震动。研究人员已经观察到在野外环境中的大象做出奇特的姿势:整个身体向前倾,以便将重心放到前腿上。科学家们认为它们这样做是在试图增加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便增加其足部皮肤对地面震动感受的敏感性。
通过对震动的运用,高度社会化的象群可以相互之间告诉其他成员远在数英里之外的危险信号。
鼹鼠是一类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啮齿类动物。在地下环境中,视觉的意义不是很大,而声音也很难传播的很远。因此有部分鼹鼠种类便进化出了其它的沟通联系方式——用头部撞击地面。
比如中东盲鼹鼠会用头部撞击洞穴坑壁,从而给它的邻居们发信号;又如奇异鼹鼠,它们也会通过撞击坑壁的方式互相交流,
甚至它们每个个体撞击坑壁
的方式都是非常独特的,可以用来互相辨别各自的身份。
非洲白蚁会建造巨大的蚁巢并在里面种植真菌当做食物。如果这个蚁冢遭到外敌入侵时(如非洲食蚁兽),兵蚁们便会通过用头撞击地面的方式发出警报。
为了向整个蚁巢发出警报,白蚁会用头部撞击地面大约每秒11次。每一只白蚁的这种撞击动作只能将信号传递大约38厘米,但距离最近的白蚁成员能够感受到这一警报信号并立即予以“转发”。
通过这种接力传递的方式,这一报警信号便能传遍整个蚁巢。
和许多蛙类一样,雄性的加勒比白唇蛙也会引吭高歌来吸引雌性,不过它们唱的可不仅仅是简单的歌而已。
当它们一展歌喉时,雄性青蛙会将后腿埋入泥浆里,而将头部和前腿放在地面上。它们每叫一次,它们喉部的声囊就会完成一次膨胀和收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撞击地面并随之产生相应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在距离3~6米的地方感受到。由于这些引吭高歌的雄性加勒比白唇蛙个体之间会各自隔开1~2米的距离,每只雄性青蛙都能感受到距离自己最近的竞争者的震动。科学家们认为这种震动可以帮助这些雄性青蛙调整它们各自之间的间距,以便它们不至于太过集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