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大多数是50年代中后期,才从老林中出来定居的。金平、绿春两县各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差异。绿春县定居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响下,语言、服饰。习俗都和哈尼族有近似之处。金平县的拉祜族约占全州拉祜族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定居晚,出林前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山森林中,过着游耕游猎的生活,内部没有阶级、贫富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1957年调查的62个村426户看,按村落分布和地理环境形成3种类型:住在高山原始森林的有14个村,占22%;由老林深处移至林边的有33个村,占53%;位于山区、半山区的有15个村,占25%。
但他们都是由血缘及婚姻关系自成“卡”的父系村落,以鸟和松鼠作为氏族的图腾、如“法拉拖”(李姓)的图腾是松鼠,“八拖”(王姓)的图腾是啄木鸟等。汉姓是与其他民族交往后才出现的。村落小而分散,有的独居一处;一般3~5户就自成1个村落。1957年金平县翁当乡的18个村寨,有10户的村寨只有1个,5户以下有的13个,单家独户的有4个。村落不固定,住房十分简陋,矮小狭窄,用树于作柱子,竹子和树枝作墙壁,竹叶、芭蕉叶、茅草作屋顶。部分人家人畜共居。
无被子,以杂草树叶之类当床铺。衣服很少,即便有一点也是用猎物与哈尼族换来给老人和小孩穿的,多数用兽皮、破烂市围身。每到冬天寒冷季节,全靠烧火取暖。火,在拉祜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靠它保暖、烧煮饭食、照明,而且是刀耕火种生产中的巨大生产力。
为了求得火石、火柴,即使付以二三对松鼠干巴或三五块银元的高价,也毫不在乎。对火种的保护被认为非常神圣,火种通常由老人保管。无论外出生产劳动还是迁徙,最重要的是把火种妥善保存好。
万一火种失落,又讨不到换不着,就只有以原始的方法取火:一是用一撮火草按在火石上,以铁制火镰擦击火石,使其发出火花点燃火草;另一种是把一节于竹子劈为两半,一半的下方切开一个小口,放置入草,然后用两半竹子互相摩擦产生火花雨点燃火草。无论哪种方法取火,都要先念上几句话,祈求上天保佑取火成功。
森林、土地等天然资源属村社公有,任何民族和个人都可以居住、耕种和狩猎。占有和使用权的标准,是对土地劳动和加工。划分土地,是以血缘亲疏关系所组成的集团作为一个生产、生活的单位。占地的方法是先在选好的土地周围砍出一条线,然后沿线每隔一定距离立一根用树枝搭成的十字形树桩,线内土地别人就不再占用。耕作形式有3种:一是二三家集体占地,集体耕种,平均分配收获物;二是个体占地、个体耕作。
收获物归己;三是集体占地,个体使用、耕作,收获物亦归己。对土地的继承和占有使用权,一般发生在幼林地上。如果耕作别家的幼林地,必须向原占有者送两个松鼠干巴或1个半开,以示酬谢。荒草地任何人均可占有使用。
家禽、家畜、农具和农副产品才是私人财产。刀耕火种是基本的生产方式。每家有3块耕地,一块播种早玉米,一块播种晚玉米,一块播种陆稻。耕地通常可耕种三、四次,然后休耕四、五年。
土地休耕期间,要进行小规模地迁徙,寻找新的森林和土地。使用的生产工具有铁制和木制两种。铁工具有铁斧、弯刀、镰刀、铁锄和木锄的铁尖,但拥有的人家不多。木工具使用十分广泛,截取天然的树枝或竹子当木锄、木锹、木撬棍、木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