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的由来:塔,梵语音译“窣堵坡”,意译高显或坟,又可译作塔波、塔婆、浮屠、浮图,因常以珍奇宝物作为装饰,通称宝塔,简称为塔。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瞻仰释迦世尊,便建宝塔来供奉佛骨舍利,宝塔最初的形状如同一个倒扣的钵盂,因此又称做“覆钵式”。
佛教的礼仪,佛弟子见宝塔如见佛陀,必须恭敬、供养、赞叹、礼拜。佛弟子若前往建有宝塔的寺院,须于塔下恭敬合掌,顺时钟方向绕塔三匝,念诵佛号。佛教的高僧大德圆寂后,人们遵循佛制,建宝塔供奉高僧的舍利(即遗骨)。
佛教僧团有“生住丛林死入塔”的定制。佛教寺院将年老体衰的僧尼供奉于“如意寮”养老治病,僧尼圆寂后,由寺院统一安排,将其火化后的遗骨安放于普同塔内(因许多灵骨同入一塔,亦称为海会塔),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则单独建塔供奉。每年清明节、中元节、腊月下旬、正月初一,寺院组织常住大众祭扫普同塔,礼拜历代祖师,缅怀追思先贤大德的功德。
宝塔的结构一般由塔基、塔身、塔檐、塔刹、轮相组成,并配以弯脊、回廊、飞檐、雕梁、画栋、斗拱、雀替、鸟兽、铃铛为装饰。
隋唐以前,佛教以塔为寺院建筑中心,其余殿堂环绕宝塔。唐宋以后,宝塔逐渐成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寺院的配套建筑设施,此时的塔大多位于寺院最后一进院落,或建于寺院旁侧形成单独的塔院。宝塔虽不处在中轴线和正中位置,但其地位的重要性非一般殿堂可比较。
塔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覆钵式、楼阁式、亭阁式、无檐式、单檐式、密檐式、半圆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立锥形、立柱形等等。
塔的建筑装饰材料很多,有砖、木、石、陶、金、银、铜、铁、玉、象牙、水晶、琉璃等等。
塔的层次分别为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不等,高度则视比例而定。
塔的作用非常广泛,有供奉佛教高僧大德灵骨的舍利塔、肉身塔、瘞发塔;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惜字塔、焚纸塔、镇妖塔、镇河塔、状元塔、烈士塔;也有登高眺远、观赏景致的望山塔、临江塔;还有作为其他部门和领域特殊用途的,如灯塔、电视塔、航标塔、瞭望塔、发射塔、指挥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建筑艺术受到佛教文化影响,古代的建筑师将佛教宝塔的深远文化内涵融入中国园林建筑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宝塔营造艺术,宝塔的建筑装饰风格也由最初比较单一的形式,变化而为千奇百态、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式宝塔。
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中,就有很多历史悠久、造型别致、工艺独特、风格迥异的宝塔,如西安大雁塔、西安小雁塔、法门寺佛指塔、北京佛牙塔、北京白塔、五台山白塔、杭州雷峰塔、杭州六和塔、少林寺塔林、大理崇圣三塔、桂林日月双塔、广州六榕塔、南岳三生塔、岳麓山五轮塔、上海龙华塔、苏州虎丘塔、松江方塔、邵阳东塔、开封铁塔、开封兴慈塔、洛阳嵩岳塔、定县料敌塔、太原连理塔、浑源圆觉塔、历城四门塔、历城九顶塔、应县木塔、泉州开元塔、梅州千佛塔、九江文胜塔、南京吉祥塔、常州天宁寺塔、南岳金刚舍利塔、岳阳万佛塔、怀化太和塔、长沙佛光塔等等。
起源于印度恒河文明的宝塔随佛教来华后,被中国文化吸收、兼容,最终发展为中国古建筑一门独特的构造艺术。可以说,宝塔不再是佛教一家专用的宗教文化建筑物体,它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成为各地风景名胜景区中一处独特亮丽的景点和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