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为景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日渐改变。国内旅游业在大环境的浪潮中面临着变革,过去仅依赖“门票经济”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利于景区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不适应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迫切追求。投身文创产业或许是景区丰富盈利模式,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文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缩写,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许多景区已经在该领域率先进行了尝试。2017年,故宫文创的营业额已达到了15亿元,其推出的文创产品,很多成为“爆款”。“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系列笔记本一经上市,立刻就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此后推出的“朕亦甚想你”折扇、朝珠样式耳机、故宫口红、宫廷胶带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先购买。在此佳绩的激励下,国内许多景区纷纷下场,希望通过文创为景区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没有固定模式,5A级景区的文创实现路径多元化
文创产品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故宫博物院在其文创产业迎来高光时刻之前,也是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来全面清理故宫藏品。不断的打磨、推翻让故宫博物院发现,光有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是远远不够的,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缺失让产品与大量消费群体,特�e是年轻人的购买诉求难以适度匹配,导致知名度、销售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接地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其实不止是故宫博物院,所有做文创的景区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创新利用文化元素,让产品贴近大众生活,开发集传统、时尚、实用为一体的优质产品。
事实上,近几年许多景区已经开始了尝试,但由于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难免不得要领。贴着不同图案的胶带、卫衣、帆布包等同质化产品蔚然出现在了不同的景区,“审美一致化”似乎让许多景区陷入了创作的瓶颈期。
向同行业的翘楚看齐是起步阶段多数会选择的一条捷径,但模仿不等于照搬,学习的应该是思维,而不是形式。文创发展的路径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因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一些景区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掘出了一些新路。
优秀的文创产品必然是传统、时尚与实用相交融的。文化底蕴若太过厚重,大众会感到生硬晦涩;现代化元素若太强,也很容易脱离文化本质,失去意义。只有将这些属性融为一体,文创的价值才能凸显。就像宁夏水洞沟的创意考古巧克力,山海关的大炮笔筒、大炮调味瓶就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广受年轻人喜欢的时尚表达载体。
互联网时代,文创产品的研发也要与新媒体、数字化建设相结合。这是文化信息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的新要求,也是社会民众接受景区历史文化必然的需求。云冈石窟在深圳文博会上的3D打印佛实物展示和3窟VR展示一经亮相,就给到场的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圆明园推出的3D打印“大水法”模型也让到场的观众皆是眼前一亮。
文创并不仅限于文创产品,一些有创意,有价值的文创活动也是文化创意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园景区去年推出的“寻找#最美宋装照#”活动就收到了许多喜爱汉服文化的年轻人的好评。文创的路径是多样的,打开思维,拓宽方向,文创之路就会越走越远,就像台儿庄古城的集休闲、购物、明信片邮寄及酸奶吧为一体的“简综体”就是另外一种新形式。
营利不是唯一,搭建沟通文化的桥梁是文创的终极使命
文化创意产品发展良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更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不仅代表着景区本身,也代表着辉煌瑰丽的中华文化。
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景点,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也必然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创产品的研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让景区实现增值,更重要的是要为观众架起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通过文创产品传播文化,让观众从中感受文化,思考文化,通过思考进而达到精神升华,这应该是每个景区文创研发的最终使命。
结语
文创研发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希望。这绝不仅仅只是一个盈利的产业,更承载了每个文创工作者“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
相关推荐: